扒灰指的是公公与儿媳通奸,一种解释是爬行灰上则膝污,“膝”与“媳”偕音,故“扒灰”即“污媳”。
还有一种解释说古时的纸钱一般是用镀锡的纸做的,人们去庙里烧香拜佛长此以往烧纸钱的火坑内壁就会有一层锡灰,刮下来可以卖钱,因此扒灰也叫“偷锡”即“偷媳”。
扒灰的由来典故
“扒灰”这个词和乱伦之间看起来好像没啥关系对吧,但实际上它形象地描述了一个情景。王有光在《吴下谚联》这本书里给出了一个形象生动的解释:一些虔诚的男女信徒会拿着金银材料去庙里烧香,但其实那些金银材料只是锡纸而已。当香炉烧着的时候,就会产生很多锡灰。所以有些贫困的家庭会偷偷地去捞香炉里的锡灰,然后卖掉赚点钱。因为“偷锡”和“偷媳”谐音,所以乱伦的事就被称作“扒灰”。
深入挖掘历史故事,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事例。比如说在春秋时代,卫宣公抢了自己儿子的妻子;还有唐玄宗李隆基的武惠妃死掉后,他搞了一场选美活动,最后选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做皇后。杨玉环就成了名媛杨贵妃,还有白居易写的长恨歌就是因此而流传开来的。看起来这个“扒灰”事件似乎给了人们不少好处。
不过,把庙里的“偷锡”和家里的“偷媳”放在一起可能有点牵强。民间更愿意相信另一个版本的故事:在北宋时期,学者王安石天天忙于公事,晚上都工作到深夜才回家。有一天,他回到家发现儿媳刚洗完澡,在夏天那么热,她就站在那里一丝不挂,光溜溜的。作为一个学者,王安石心里突然涌起了一股激情。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纸和笔,在内心的冲动下写了两句诗:“朝罢归来月西斜,隔帘瞧见玉琵琶”。
不过,当他写到这儿时,心跳加快,意义也不再那么明显了。于是,他遗憾地将这半首诗藏在庭院的香炉灰里,打算以后再继续写下去。第二天,他脑海里涌现出了好多妙句,晚上回家再次“扒灰”时,惊讶地发现纸上续写了两句:“何不抱来弹一弹,声音不落外人家”。这些有点生气,有点愤怒,有点讽刺,有点笑的诗句,字迹正是儿媳的。
至于王安石和儿媳之间有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关系,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记录,我们也不能乱猜。王安石是个文学家和改革家,如果他放纵自己,那就是彻底毁了他堂堂正正的形象。所以,《吴下谚联》中的王有光提出了另一种解释,将大家熟知的王安石的“扒灰”事件引导到更高尚的层面。
据说,在王安石儿子去世后,他担心儿媳可能会劈腿,所以每晚都会去儿媳窗边聆听动静。可是,儿媳误解了他的用意,主动勾引了王安石。当王安石再次来到墙下时,墙上用银钩刻着:“风流不落外人家”。面对明显的诱惑,王安石没有动心,只是随手拿起铲子把墙上的灰扒掉,无情地摧毁了那句诗。
如果这个版本是真实的,那么王安石显然是这首诗的第一个听众。既然他当下毁掉了这首诗,那么当事人自然也不会把它传给别人知道。那么“风流不落外人家”这句话是怎么传到大家耳朵里的呢?虽然第二个版本的“扒灰”事件让王安石形象更加正面,但从情理上来说,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事实,反而第一个版本更加形象生动、真实。
本文链接:http://so.lmcjl.com/news/14338/